分类列表
新闻分类
舞龙舞狮综合了诸多民间美术工艺

    舞龙舞狮制造

    

    总述

    

    龙灯制造工艺细腻、精美。它用2米左右长的木板为底座,两头凿圆孔,以棒槌穿孔一段一段接成长龙。长度可长可短,依据乡民自发参加的段数而定,短的100余米,长的则达200余米。每段板座上用竹篾扎成龙头、龙身和龙尾的骨架,糊以彩纸,再饰以龙须、龙眼、龙角、龙珠,贴上龙鳞、龙鳍、绘贴花纹图画、剪纸等。每段龙身有4盏方形彩灯,彩灯上依据制造人的喜爱与风格,或剪纸、或彩绘,图画有花鸟虫鱼、吉禽祥兽、神话传说、戏曲人物等,形象生动、色彩艳丽,舞龙舞狮归纳了许多民间美术工艺,交融了释、儒、道三教文明及诸子百家思维。龙灯的制造没有专业演员,龙头由村里的能人集体创作,龙身则各家各户克己,集体传承是其较大的特征。

    

    龙头

    

    龙头的制造,用长2米,宽0.3米的木板为底座,底座用两块木板钉成T形,三端各凿圆孔,以可串棒槌衔接。在底座上用木、竹作架,制成龙头的骨骼,外面糊彩纸。龙顶插有月亮、方天画戟、令旗、帅旗、神威旗(旗号图画选用刺绣工艺)。龙冠覆以各色四季鲜花。龙眉饰以凤凰剪纸图画,凤凰则由花鸟图构成,按不同色彩的龙配不同的花鸟图。如红龙的龙眉用喜鹊衔梅图、黄龙的龙眉用黄莺穿菊图、青龙的龙眉用凤穿牡丹图、绿龙、紫龙则分别用蝶恋兰花图、和竹雀图。龙面门则以三对双龙戏珠图构成香草云。龙上唇贴有梅、兰、竹、菊绘画,边缘有直香草云,龙鼻下有横香草云,龙鼻上则用喜鹊闹梅插花工艺;龙头两头坠有花瓶球和鸡毛圆球。龙口内含龙珠,两旁贴有风调雨顺、安居乐业或今吾不禁夜,玉漏莫相催对联,表明祈祝之愿和尽情欢乐之意。再饰以龙须、龙眼、龙鳞等饰品。交融了剪纸、绘画、刺绣、插花、折纸等民间美术工艺方法,造型大气、美轮美奂。

    

    龙身

    

    龙身俗称龙段,用木板作底座,两头凿圆孔,以龙棒串孔衔接。每块板座制造4盏长方形彩灯以作龙身。彩灯内置蜡烛或电灯,可双面敞开,称龙灯双面开。彩灯上依据制造人的喜爱风格,或剪纸、或绘画,图画是大众脍炙人口的花鸟虫鱼、吉禽祥兽、戏曲人物、神话传说等,丰富多彩,容纳了多元文明。

    

    龙尾是在木板底座上,前制长方形龙身,后制三岔或五岙龙尾,再贴上龙鳍、龙鳞等。

    

    毛龙

    

    传说中龙之一种。大禹治水,曾乘之。其说始见于晋。晋·王嘉《拾遗记·虞舜》:“南浔之国,有窟窿阴源,其下通地脉。中有毛龙、毛鱼,时蜕骨于旷泽之中。龙、鱼同穴而处。其国献毛龙,一雌一雄,故置牶龙之官。

    

    一方水土养一方人,一方人养一方艺。在许多民间艺术濒临灭绝的今日,外界知之甚少的民间艺术——毛龙,却仍然“灯光旺盛”,以其特有的艺术魄力及其大众性。

    

    据古籍《南中志》记载,毛龙起源于“夜郎竹王”的传说:“有一女子院于水滨,有三节大竹流入女子足间,推之不去,闻有儿声,取持归,破之得一男儿,长养有才武,遂雄夷狄”。后人以竹扎龙,以纪念夜郎王。 原为怒溪十里画廊巴人古寨大湾领寨土闻名族——许家与围家坝仡佬人欢庆新年的首要大众文明活动,因“赶蛮夺业”、“调北填南”、“调北征南”战事原因,僚人大部分搬迁,一部分移居乌江流域石阡县。现首要活泼于石阡汤山、中坝、甘溪、国荣等城镇。一支毛龙一般由两条主龙、两条附龙和一个龙宝组成,扮演时,在持宝的引领下,毛龙上下左右翻滚,时而头上尾下舞成“螺蛳旋顶”,时而舞宝人与舞龙头的人背靠背、头枕肩,仰面朝天舞成“犀牛望月”,时而二龙相向,随着持宝人上下翻滚,舞成“二龙抢宝”……。毛龙两旁紧紧跟随着两条狗龙(传说中夜郎竹王的猎犬),这是毛龙在编扎上区别于其它龙灯的首要特点,在扮演中担任着“小丑”的角色。它俩时而在前引路,时而留观打架,时而殿后扮演“二狗抢球”等等,惹得四周观众捧腹大笑。同时,扮演中施以黄烟,整条龙在烟雾缭绕中若有若无,场景蔚为壮观。

    

    在梵净山东南麓怒溪土家族苗族仡佬族乡,这块奇特古拙的土地上,世代寓居着土家、仡佬、苗等民族,在长时间历史开展过程中,各民族在婚姻生育、饮食待客、丧葬礼仪、服饰寓居、文娱活动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绚丽多姿的民俗,独具特征的风味饮食,丰富多彩的原生态歌舞,源源不绝的民间文学以及古拙奇特的当地傩戏。

    

    

分享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