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类列表
新闻分类
简述舞龙舞狮的南北分别

重庆舞龙舞狮的南北分别

北派狮舞以扮演"武狮"为主,即魏武帝钦定的北魏"瑞狮"。小狮一人舞,大狮由双人舞,一人站立舞狮头,一人弯腰舞狮身和狮尾。舞狮人全身披包狮被,下穿和狮身相同毛色的绿狮裤和金爪蹄靴,人们无法辨认舞狮人的形体,它的外形和真狮极为类似。引狮人以古代武士打扮,手握旋转绣球,配以京锣、鼓钹、逗引瑞狮。狮子在"狮子郎"的引导下,扮演腾翻、扑跌、跳动、登高、朝拜等技巧,并有走梅花桩、窜桌子、踩滚球等高难度动作。南派狮舞以扮演"文狮"为主,扮演时考究表情,有搔痒、抖毛、舔毛等动作,惟妙惟肖,逗人喜爱,也有难度较大的吐球等技巧。南狮以广东为中心,并风行于港澳,东南亚侨乡。南狮虽也是双人舞,但舞狮人下穿灯笼裤,上面只是披着一块五颜六色的狮被而舞。和北狮不同的是"狮子郎"头戴大头佛面具,身穿长袍,腰束彩带,手握葵扇而逗引狮子,以此舞出各种美丽的招式,动作诙谐风趣。南狮门户众多,有清远、英德的"鸡公狮",广州、佛山的"大头狮",高鹤、中山的"鸭嘴狮",东莞的"麒麟狮"等。南狮除外形不同外,尚有性格不同。白须狮舞法起伏不宽、花色品种不多,但沉着刚健,威严有力,民间称为"刘备狮"。黑须红面狮,人称"关公狮",舞姿骁勇而宏伟,气概非凡。灰白胡须狮,动作粗暴好战,俗称"张飞狮"。狮子为百兽之尊,形象宏伟俊武,给人以威严、骁勇之感。古人将它当作英勇和力气的标志,以为它能驱邪镇妖、保佑人畜安全。所以人们逐步形成了在元宵节时及其他重大活动里舞狮子的风俗,以祈望日子吉样如意,事事安全。簇的艺术品,加入了喜、怒、哀、乐、动、静、惊、疑各种神态,摇动起来,就变成一头活生生的狮子,几个大狮子欢腾跳动,辗转腾挪,为节日平添了许多喜庆和热烈。

人们在喜庆日子里用舞龙来祈祷龙的保佑,以求得风调雨顺,五谷丰登。舞龙的主要道具是“龙”。龙用草、竹、布等扎制而成,龙的节数以奇数为吉利,多见九节龙、十一节龙、十三节龙,多者可达二十九节。十五节以上的龙就比较粗笨,不宜摇动,主要是用来欣赏,这种龙特别考究装潢,具有很高的工艺价值。还有一种“火龙”,用竹篾编成圆筒,形成笼子,糊上通明、美丽的龙衣,内燃蜡烛或油灯,夜间扮演十分壮丽。时至今日,舞龙经过不断发展和改进,经常成为一种具有欣赏性的比赛运动。舞龙的动作千变万化,九节以内的侧重于花样技巧,较常见的动作有:蛟龙周游、龙头钻档子、头尾齐钻、龙摆尾和蛇蜕皮等。十一节、十三节的龙,侧重于动作扮演,金龙追逐宝珠,飞腾跳动,时而飞;中云端,时而入海破浪。再配合龙珠及鼓乐烘托,成为一种集功夫、鼓乐、戏剧与龙艺于一身的艺术款式。

狮子外形威武,动作刚毅,神态多变,民间有许多不同的传说,一时变作神话,一时拉上前史,为舞狮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,亦令它愈加深化民意。人们信任狮子是祥瑞之兽,舞狮能够带来好运,所以每逢新年或其它一些庆典活动,都会在阵阵锣鼓鞭炮声中,舞狮助庆祈求吉利。一件花团锦舞狮子,是我国优异的民间艺术,每逢元宵佳节或聚会庆典,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。这一风俗起源于三国时期,南北朝时开始盛行,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前史。据传说,它早是从西域传入的,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,随着释教传入我国,舞狮子的活动也输入我国。狮子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,和孔雀等一起带回的贡品。而狮舞的技艺却是引自西凉的"假面戏",也有人以为狮舞是五世纪时产生于刘宋的戎行,后来传人民间的。两种说法都各有根据,今日已很难判断其是非。


分享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