铁匠花的民间表演流传在哪里?
铁花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,兴盛于明清时期。有记载的铁花活动起源于北宋,流传于河南、山西、河北等华北地区的大型传统民间烟火活动中。经过近几年的抢救发掘,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一、铁花的由来
打铁是中国北方传统的民间烟火表演。当地人用“花”和“毛”的谐音,寓意“玩花花,越打越打”,希望生意兴隆,事业兴旺,吉祥平安。
铁花起源于北宋,兴盛于明清。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。铁花的大型演出,是每年春节,由金、银、铜、铁、锡的方士和民间工匠共同祭祀太上老君的仪式。
演出中,十几盘铁水熊熊燃烧,打铁花的艺人赤膊上阵,在一千多度的高温下与铁水共舞。被击中后,铁水飞溅,爆向空中,朵朵绽放,场面十分壮观。
相传北宋时,确山县发生过一次大旱。为了缓解旱情,大家自告奋勇捐钱建庙,铸了一口大钟放在庙里。各家都捐出自己的铁器,铁匠们把它熔成铁汁。
这时一群乌鸦飞了进来,怎么也甩不掉。这时,人群中走出一位老人。他从地上捡起两棵柳树,在一些铁水汁里蘸了蘸,砸了上去。铁汁溅起十几米高的金色火花,像烟花一样照耀着天空,乌鸦们受惊飞走了。
从此流传下来了一项群众喜闻乐见的汉族传统娱乐活动。因其技艺强、传承难、投入大,急需保护。
二、铁花是什么?
打铁是汉族的民间娱乐活动,很有讲究。需要在宽阔的田地里搭起一个十几尺高的温室,称为“花棚”。花棚顶上覆盖着一层新鲜的柳枝,树枝上系着各式各样的烟花爆竹。
又叫“打铁放水”,是一种艺术表现力很高的烟火活动。由于表演视觉冲击力强,场景优美,深受人们喜爱。
“花棚”顶部中间竖立着一根十多尺高的杆子,称为“老杆子”。鞭炮烟花绑在花棚旁叫“定色”的“老杆子”顶端,架起熔化炉熔化铁汁,把事先准备好的生铁变成铁汁备用。
打铁花时,先将铁汁倒入准备好的“花棍”,即一根拳头粗细、一尺多长的鲜柳棍。棒的顶端切有一个直径3厘米的圆形坑,用来装铁汁。
打花人迅速跑到“花棚”,一手拿着含铁汁的“花棍”,一手拿着不含铁汁的“花棍”,用下棍猛砸花棍。十几个“打花工”一根接一根,一前一后,在火炉和花棚之间走着。
棒子里的铁汁冲到“花棚”后,棚顶的柳枝立刻散开,铁花在棚上点燃了鞭炮和烟花。铁花飞溅,流星如瀑,鞭炮齐鸣,一瞬间的梦幻之美震撼了在场的所有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