非物质文化遗产——千年绝技,“趁热打铁”
铁花是流传于豫晋地区的一种传统民间烟花,历史悠久,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,兴盛于明清时期。中国丰富的煤炭、铁矿资源,为冶炼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,也产生了“铁花”这一民间娱乐。
确山铁花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。而且这个千年绝技源于老乐山的道教文化。是旧乐山民间工匠和道教人士共同祭祀道教始祖太上老君的活动,后来演变为综合性的民间传统庆典仪式。目前是河南省仅存的大型传统民间花炮,被誉为“Z好的民间花炮”、“中原文化奇葩”。
“铁铁花”源于工匠的祭祀活动。每年年初,五匠开业前,由他们带领的工匠会经过协商搭起一个花棚,在花棚的北面搭起一个神棚,面朝南,选择一个吉日在县城的老君庙和火神庙供奉各种祭品。之后,五匠铺和店名的所有人抬着我们店里供奉的老先生塑像,列队行进,一路吹着打着,放着鞭炮,一直到棚子里。沿途各匠人店铺都要设香案供品迎接。队伍到达棚子后,把老先生的雕像放在棚子里,举行祭祀仪式,请老先生和火神保护一年四季平安,生意兴隆,财源广进。晚上开始玩花。
参加玩花的多是各店的手艺人。在玩花之前,他们要在棚子里跪拜更衣,请求神灵保护他们的安全,避免烫伤。工匠的祭祀活动得到了道士的支持和参与。道士要么提供打铁花的场地(多为寺庙产生的空地),要么出钱办事。道士们经常组织笙、箫、管、笛、丝竹、锣鼓和其他乐器在他们的祭祀游行中为工匠们加油。通常工匠会无偿为道士铸造铃铛、杯子、云卡、香炉、火盆之类的东西。遇有重大道教庆典,道士也会出钱请工匠举办。
铁水被道家誉为精钢的炽焰,是到达太阳的东西。所到之处,噼啪作响,恶灵四散。所以在旧社会这些冶铁比较发达的人中间流传着一句话“趁热打铁五谷丰登,颜色喜人。”
“铁匠之花”作为一项危险而神奇的民间技艺,有着看似简单实则繁重的程序,尤其是活动的准备阶段,须由精于冶铁、融铁的人来完成。
它的表演形式和操作过程充满了神秘感和冒险性:主办方在一片宽阔的场地搭起了一个十多英尺高的棚子,称之为“花棚”。棚顶铺着一层新鲜的柳枝,柳枝上绑着各种烟花爆竹。“花棚”顶部中间竖立着一根十多尺高的杆子,称为“老杆子”。鞭炮烟花绑在花棚旁叫“定色”的“老杆子”顶端,架起熔化炉熔化铁汁,把事先准备好的生铁变成铁汁备用。打铁花时,先将铁汁倒入准备好的“花棍”,即一根拳头粗细、一尺多长的鲜柳棍。棒的顶端切有一个直径3厘米的圆形坑,用来装铁汁。打花人一手拿着带铁汁的花棍,一手拿着不带铁汁的花棍。他光着身子,头上扣着一个瓢。他赶紧跑到花棚里,用下面的棍子猛砸棍子。十几个“打花人”一根接一根,一前一后,穿梭在熔炉和花房之间。一朵铁花升上了天空,另一朵紧随其后。棍子里的铁汁冲到“花棚”后,棚顶的柳枝立刻迸裂而出,冲向夜空,就像火树银花,艳丽夺目。铁花又在棚子上点燃了鞭炮和烟花。顿时,铁花倒挂如火山爆发,鞭炮声如两军激战。浓雾弥漫,色彩斑斓,令人毛骨悚然。
《铁花》用的铁水须用白口铁熔化,因为白口铁含硫、磷高,容易着火。为了丰富铁花的颜色,在熔炼过程中要加入铜、铝等有色金属。纯白铁水制成的铁花,颜色为白色、淡白色。加铝后会出现亮银色,加铜后会出现金黄色。铁水熔化后,工匠将从坩埚中舀出的铁水轻轻抛起,然后用木板用力敲击。弹丸大小的铁水瞬间弥散在空中,成千上万燃烧的铁屑如银珠飞溅,金线飞舞。“铁花”使用的铁水Z高温度可达1000摄氏度。艺术家一定要想尽办法去打击和追求高而散的铁水,让铁水变成微小的铁屑在空气中燃烧冷却,才不会造成烫伤。如果力度不大,或者打击的位置不准,铁水没有完全散开,铁花飞跃的高度就会受到限制。铁花除了不好看,还容易烫伤自己或者别人。所以“趁热打铁”对艺人的身体条件和技巧要求很高,须有足够的体力和娴熟的技巧。